醉在乌镇

醉在乌镇

敖恼散文2025-04-28 18:46:58
(一)既来水乡,当然是要乘船的。沿旱路至古戏台,过兴华街,便是一个码头。河名东市河,水深三米,与京杭大运河相通;船是乌篷船,与绍兴东湖的比要大一些,可坐七八个人。艄公立于船后,吱吱呀呀地摇起橹,船便随
(一)
既来水乡,当然是要乘船的。沿旱路至古戏台,过兴华街,便是一个码头。河名东市河,水深三米,与京杭大运河相通;船是乌篷船,与绍兴东湖的比要大一些,可坐七八个人。艄公立于船后,吱吱呀呀地摇起橹,船便随着哗哗的水声,载着我们顺流而下了。
沿河是鳞次栉比的水阁,青砖黛瓦,粉墙木轩。家家都有一个通到河里的石阶,可以临河汲水,洗衣濯菜。亦可足不出户,只从窗子里吊一只竹篮下来,向过往船只买虾买鱼买菱买藕。“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这是矛盾先生在《大地山河》中对水阁之夜的描写。好生羡慕枕河人家!
穿过一座石桥,遥见一老人蹲于石阶上,将一只鸟笼浸入水中,又迅速提起来,如此反复多次,不知在做什么。移船相问,答曰“给八哥洗澡”。然后将鸟笼悬于檐间,悠然地踱回水阁里去了。等我们下行一段距离回头再看,那老人已经坐在阶旁的椅子上品茶了。
杜荀鹤用“水巷小桥多”来描写苏州,其实这句诗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乌镇。乌镇的桥多为石桥,也不知道有多少座。只记得我们的船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桥洞,且每座桥的造型都不一样。有一座桥比较特别,要提一下。
桥名为“逢源双桥”。“逢源”,有人行桥上,左右逢源的意思;“双桥”则表明它是两座桥的合称。听导游说,这两桥互为犄角,无论站在哪一座桥上,都可以透过屏栏看到另一座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浪漫而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这种情趣,是身在船上的我们所无法体会的。旅游就是这样,无论到什么地方,你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一些遗憾,或许正是这种遗憾,才催发了我们“再回首”的热情与激情。
船到财神湾开始往回拐。其实这儿以前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岸边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财神堂我去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药铺。
财神湾的水面上泊着一条大船,称高竿船,也叫蚕花船。这是当地一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特用船。每逢清明,蚕农们在这条大船上旋转一个巨型石臼,上插一根修长的毛竹。表演者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爬上竹梢,表演各种惊险动作,以此祈求丰年。此风俗至今不衰。我们去的那天是4月3号,再过一天才是清明,没赶上看表演,深以为憾。
船停于景区入口的码头。码头边有一方拳船,上面有拳师舞套路翻筋斗,无论是在水中船头看还是在岸边凭栏看,都饶有趣味。表演结束后,一个游客跳上拳船,耍起把大刀,呵呵,也不知是耍得哪一路刀法,那怪异而滑稽的动作逗得游客们一阵哄笑。乌镇的水上之行,就在这样的笑声中结束了!
(二)
到乌镇,传统作坊区值得一看。制作狼毫的笔店、绝对“土气”的布鞋作坊、刨烟作坊……一路看过来,令人有时光倒流,恍如回到几百年前的感觉。特别是宏源泰染坊那漫天飘扬的蓝印花布和从染坊里溢出的淡淡的焦糊味儿,像是在对我们诉说古镇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宏源泰染坊是乌镇最有名的蓝印花布作坊。偌大的染坊里只有很少的几个工人,且都是老人。据说这是政府为保持古镇的历史风貌而特意安排的,政府会按月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补贴。从老人们的脸上,我读出了岁月的沧桑,就如同这古镇的历史一样。
走进纺线车间,我蹲在纺线老人的身边研究那棉花怎么纺成线。看着老人慈祥的神态和弓腰操作的身形,不知怎么竟想起已过世多年的奶奶,想起小时侯看奶奶在冬夜里用一张吊在屋顶的粗弦大弓弹棉花的情形,那“蓬蓬”的声音极富节奏和韵律,像一首好听的眠歌,我便在这样的歌声里沉沉睡去。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在另一间屋子里,我知道,那是奶奶怕我吸入四处飞扬的棉丝,而把我抱过来的。这样想着,一缕淡淡的思念也像绵丝一样四处飞扬开来。
在另一个工作间里,一位老人正操作着一台老式织布机。记得小时候我家仓房的一个角落里也放着一台织布机,废弃多年,铁制的部分已是锈迹斑斑。那是奶奶从娘家带过来的陪嫁。那时侯每到仓房都要蹲下来琢磨这个铁、木合成的家伙,可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个东西怎么就能织出布来!后来读神话《牛郎织女》,说那漫天霞彩竟是织女们用织布机织出来的,禁不住啧啧称奇,觉得这东西很了不起;再后来听黄梅戏“你耕田来我织布”,想象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居然心生向往,对织布机也有了更深的情感,可终究想象不出这抛梭打纬的工作是怎样一种情形,呵呵,想不到今天,这个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竟在这遥远的江南古镇中解决了,很有成就感咧!
织好的布要拿到浆房来上浆和拷花。这是制作蓝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为什么要刷这两种粉呢?因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浆要在这里晾一星期左右,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染坊中有一个用青砖砌成的大池子便是染缸。里面的染料据说是用板蓝根的叶子熬成的,以前我只知道它的根可以用来治疗感冒。染缸中央有一根空心的毛竹,是烟囱。我们进入染坊内闻到的淡淡的焦糊味就是从这个烟囱里溢出来的。染坊的工人告诉我们,一般蓝印花布要反复浸染七八次,才能把浆刮掉。挂过浆的地方是白颜色的,其它地方便是蓝颜色的了。
从染坊出来,钻进晒布场的漫天旗帜中,我仿佛置身于电视剧《大染坊》的剧情里。印好的花布都要拿到这个架子上晾晒。那架子有好几丈高吧?不免好奇:那些蓝印花布是怎么搭上去的呢?因为刚下过雨,花布湿漉漉地从高高的杆子上垂下,没有了电视剧中那迎风飘扬的轻盈,却平添了几分古朴和凝重。一个小姑娘从花布中探出头来,一面让男朋友拍照,一面嗲嗲地说:我用这花布做身衣裳,你说好看不?“好看!越看越像个柴禾妞。”男孩一本正经地说。女孩便挥起粉拳,两个人嬉笑着,一路追打而去。
乌镇的商埠里出售有各种各样的印染作品。有成衣、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来这里买东西的大都是女孩子。有一种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