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情

警察情

诗轴散文2025-04-28 19:31:33
1979年8月,在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服役的我出差偶回武汉,决定回家看看父母。由于离家三年,我只知道我家已搬到武汉市郊一个叫东山的农场。偌大的武汉,东山农场在什么方位?如何坐车?我都不知道。提着行李,孤独
1979年8月,在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服役的我出差偶回武汉,决定回家看看父母。由于离家三年,我只知道我家已搬到武汉市郊一个叫东山的农场。偌大的武汉,东山农场在什么方位?如何坐车?我都不知道。提着行李,孤独走出火车站的我抓瞎了。正茫然不知所措之时,我看见了一个警察,40多岁,一双眼睛特别有神,着上白下蓝的制服,大盖帽上圆圆的国徽闪闪发光。我走到他跟前讲述了我的情况,求助于他。他非常热情,一边安慰我别着急,一边帮我拿行李,并带我来到公安室。他找来地图细心查找,然后不停地拨了好几个电话,最后给我画了一张草图,详细说明了在什么地方乘车,什么地方转车等等。直到我完全弄清楚他才面带微笑地送我出门。当我拿着他画的草图走出公安室时,一种感动和敬佩油然而生。这是我读书、下放、当兵以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警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1981年初,我从部队复员退伍回到武汉,在寻找工作期间,正遇到市公安局从复退军人里招警,因为有了那次的美好回忆,我毫不犹豫报了名,并推掉了好几个愿意接受我的单位,一心一意复习参加招警考试,很快如愿被录取。1981年5月,我正式参警,从此便与警察这个职业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警察生活丰富多彩又紧张刺激,平凡单调又惊心动魄。警界的历史,犹如一幅瑰丽多姿的画卷长诗,随便截取一段都令人感动不已。那些风云变幻、没有硝烟的战斗生活时常震撼着我的心灵,于是,我拿起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努力而勤奋地写,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啄木鸟》《长江文艺》《芳草》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数百篇,计300余万字;有多篇小说在武汉、沈阳等市报纸上连载。1988年创作并拍摄的电视剧《雨夜奇案》在中央电视台播映;1989年创作并拍摄的反映警察生活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不夜的警楼》在湖北电视台连续播映。先后有十七篇﹙部﹚作品获奖。1998年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我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保卫大武汉》在多家报刊发表,并被公安部评为“金盾文化工程”特别奖。近年,我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伤害》、长篇小说《我是警察》,长篇纪实文学《生死一瞬间》(与友合著);并创作了多个反映警察生活的文艺小品,歌曲等参加政法机关的文艺晚会和赴基层慰问演出……
我写作的目的,就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警察、理解警察。因为我觉得警察这个职业现在已经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群体了,不为警察说点什么就对不起穿着的这身警服。
2007年5月,我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我是警察》(发表于2008年第5期《芳草》杂志)。当我在键盘上敲完这部小说的最后一个字,已是2008年的盛夏。历时一年多,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这部小说的创作,其间历经了很多困难。白天因工作忙,没有整块的时间坐在电脑前专心写作,星期六星期天便成了专门的写作时间,甚至出差到外地开会都把电脑带着,有空就敲一会。中午别人午休了,我就坐到电脑前专心写两个半小时。构思大多数时间是晚上躺在床上完成的,有时想兴奋了,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妻子见状说,你这是何苦呢?东西没写出来,人先成了精神病。
但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让我坚持写完这部作品的动力除了兴趣外,更主要的是一种信念和责任。 
在我28年的警察生涯中,五年的刑警生活是我最难以忘怀的。每当我进入写作状态,那如歌如泣的往事就像不期而至的风雨般飘至心头……
1984年9月7日,还是某公安分局刑警队侦查员的我下班刚走出刑警队办公室,便遇到比我晚一年从部队复员进公安、平时常在一起玩的好友吴用智。他邀我杀一盘再回家,于是两个单身汉在吴用智的办公室下了一盘棋。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盘棋。就在第二天晚上,吴用智在检查站执勤中与两名持枪歹徒相遇,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果断开枪将歹徒击毙一名、击伤一名,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2岁。后来,公安部授予他“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在我们常一起玩的好友中,吴用智一点都不引人注目,甚至连党都没入,但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令人震惊和感佩。他的勇敢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先后写了十多篇文章怀念他。我的另一个战友袁望安,1984年11月1日,和我一起驾驶摩托车赴外地抓捕一名盗窃嫌疑人,途中遇车祸,他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后脑勺着地。我抱着他、按着他的伤口拦车送他到医院抢救,由于路途太远,他就牺牲在了我怀中。他牺牲时,没有工作的妻子还怀着身孕。袁望安没能被追认为烈士,就像我小说中的夏庆江一样,对照《革命烈士条例》来套,够不上追认条件。为照顾他的家属,我当时所在的分局将他妻子安排在了分局食堂工作……
身边这些战友的牺牲,使活着的我多了一份责任,就是把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告诉更多的人,尽管我的水平有限。这部小说的初稿写成后,我拿给多年的朋友、著名作家刘醒龙看。他一口气读完,只给我提了三条意见,其中有一条说,你是一名作家,应“跳”出警察这个职业,以作家的眼光来写这部小说……是的,我很努力,很想“跳”出来,可28年的警察生涯,我的青春、热血、激情、理想全都融进了警察这个职业,我怀疑我是否真能“跳”出来。警察职业的印痕已深深刻在了我生命里。我想,这辈子不论这份公安职业能否一直干下去,我的警察情结是永远无法化解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