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白岩松看日本》
一看了标题就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了,更何况封面上还印着白岩松作思考的表情。我倒喜欢白岩松。能称得上喜欢的明星本来就不多,更何况电视主持人方面: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们的身份应该担当起引领文化时尚的责任但恰又是
一看了标题就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了,更何况封面上还印着白岩松作思考的表情。
我倒喜欢白岩松。
能称得上喜欢的明星本来就不多,更何况电视主持人方面: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们的身份应该担当起引领文化时尚的责任但恰又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大多避开了这些。
喜欢白岩松是因为听过他在江西理工的演讲。很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一代人的青春会是容易的。当青春出现的时候,激情和阳光完全是四溢的。如果道路太过于简单,社会太过于幸福。对于生命,那就是浪费。
《白岩松看日本》是本07年的书,有点过时但绝不老。书中通过日本现状反思中国问题。现在看起来依旧觉得必要这些反思很必要,更何况有些问题甚至还已经恶化了。
最直接的问题便是中日相互研究的巨大差异。《白岩松看日本》在07年说中国对日本的研究不够,市面上关于日本的依旧是几十年前的那几本书。而日本有很多学者时刻在关注中国。现在是11年末了,现在依然如此。在任何一个时代,哪怕是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会特意研究别国,哪怕是邻国,哪怕一衣带水。我们对于日本或者别的国家如果不是可以的话,那印象肯定是模糊的和零碎的。并且这种印象又与主流的宣传机制和文化氛围相关。如果对于一个重要的国家全国保留一个态度而有说不出来为什么的话,那是可怕的。而我们又给自己找了如此多的借口:我们需要研究的太多,日本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中日的历史冲突和过往又太过于复杂,太容易影响当下的研究。中日的经济对比和中欧对比很相似。
借口,都是借口。我们的态度不够端正,我们骄傲而又自卑。我们骄傲与自身快速的发展和古老的文明。我们自卑与落后于人的细节和老迈的文化。我们的读者又太过于浮躁,读不下由数据支撑的复杂研究。而认真对比,又太令人伤心。
二
书的开篇是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神风突击对三张日本对二战反思的名片。书中说:在日本极端的历史观的确存在,但大部分日本民众对二战的反思是从受害者的角度,从本国战败后,国破家亡的角度。因此日本人觉得和平珍贵,祈求日本不再发生战争。
读到这里,不得不很惊讶。日本的文化真有意思。对于科学知识能追根溯源并且保持活力与创新。对于战争,就只看结果不去讲原因。这样的社会思想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真的是不正常的,可存在就是合理,从日本人自己的传统思路上来看是不是一贯如此?
而其实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反思:中国是不是太多以受害者的面孔出现,而实际上因有理有受难而缺少作为缺少反思。我们理应反思更多:为什么一败再败,为什么能拖那么久,为什么最终能赢。仅仅是论持久战的胜利吗?而对于那场并不遥远参与者依然存在的战争,最大的受害国反思并不够。
放假前在寝室时,突然外面有人喊了一句:打倒小日本。原本应该一笑而过的东西引起了争论:你是否依然仇视日本?
有人说:其实要是写的话,我也写是。可怎么会真的仇视呢?毕竟过去很多年了,记忆并不思考,毕竟与我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何况现在的社会这种极其简单的仇视有什么用呢?韩国可以不喊仇视日本,他们反正用的是三星现代而不是松下本田。中国就算天天喊着,可是一边用着日本的产品一边看着日本的动漫和电影,这不是很扯的一件事情吗?
诚然有理。对于一个国家的态度取决于你的历史观。历史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善恶之分。它的善恶取决于是否给一个整体带来了整体性的伤痛。每个人的思路是不同的,看待善恶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便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观,历史观的辩驳是得不到结果的,而又不能强加于人。虽然国家是有条件影响大部分人的历史观。
可是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二战时期日本为了争夺更大的生存空间多次动用超越人类道德底线的手段,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前期得到很大好处的日本败亡了。交战的多方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反对战争还要解决源头问题:生存空间能不能共享?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类交给地球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复。
三
日本的传统文化同样在衰落:落语,漫才,能剧等都在夹缝中挣扎。而一衣带水的中国对比之下这相当怪异:在中国原本最容易走出去的书法和乐器迅速凋零而原本应该因为复杂而衰落的戏剧却找到了自己的活力点。中国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一直是反义词,但是文化总会给人带来惊讶。
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茶道武术等依然在影响着日本,而日本反过来一现代文化影响中国。整个现代似乎一直这样,真的不知道何时能改变,又以什么方式改变这种局面。但如果出现中国向日本去书法的经,那还是不变了吧。
日本一向以流行音乐、电影、动漫。电子产品和AV等具体的存在来影响中国,特别是青少年。对于前面的种种,我不想说这些那些过程和意义,已经说烂了。可是这些说烂的东西又没有人拿来用。这当然是中国各行业自己的事情了:虽然很多人指手画脚但是实际能利用只能是有了需求而不是指导。
AV其实是一个不应避开的话题:港台有三级片,印度有《爱经》,韩国有自己的性文化,中国有什么呢?生理卫生教育,这个说不过去吧。
这几年,电影都在想分级制的问题。而一提到这个大家都笑的很暧昧,似乎18禁就是情色,但是真的不仅仅是情色还有战争和血腥。大家都知道,理解,可是一提到就想到情色。这只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有这种需要吧了。
学校和社会各种管理条例都永远不缺这句话:禁止观看传播黄色淫秽光盘和书刊。这句话,耳熟能详,但有用吗?现在任何一个常上网的人在网上找AV太简单了,简单到只要愿意就能知道。我坚信存在就是合理,存在就是因为需要。有需求就永远避不开。
面对这种需求,政府走了一条成熟而简洁的道路:直接封杀。可有没有另外的路,例如鼓励引导整体社会去思考讨论,然后给出相对主流的建议。哪怕最后的结论还是直接封杀,那也是一条因为复杂而详实的路。
在传统观念里,性是非常隐私的问题,讨论起来真的很可耻。问题是这种传统不只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整个世界都是这样。中世纪的欧洲比中国更封建多了。可是性对于青年是代表着激情与反抗的。性解放也是容易吸引青年的。性解放能作为一种对社会行为思潮刺激的有效武器,于是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别以为别人可以,你就可以
下一篇:知错必改真君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