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无意乱翻书

清风无意乱翻书

寄外散文2025-03-27 15:42:44
东汉王充把读书人分为四类:一是“鸿儒”,即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的人;二是“文人”,即能“采拮传书,上书奏记”,并用历史知识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三是“通人”,这种人博览古今,掌握了一般知
东汉王充把读书人分为四类:一是“鸿儒”,即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的人;二是“文人”,即能“采拮传书,上书奏记”,并用历史知识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三是“通人”,这种人博览古今,掌握了一般知识,以“教授为人师”,却不能创造新学问;四是“儒生”,他们在学问上“能说一经”,但拘泥于章句,上不知远古,下不晓秦、汉,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果这种分类方法是对的,我便不能算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因为我连“能说一经”也做不到。
然而喜欢看书却是真的。年轻的时候没有书看,看书的热情却特别浓烈,几乎是没有书看便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课堂上,厕所里,所有的空闲都用在了看书上。兴致来了,夜晚便打着手电筒加班加点,挑灯奋战。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看过的那几部小说,不知道被人翻过多少遍,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有些书看完后连书名都不知道。《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我的大学》、《高玉宝》、《艳阳天》等等。一片心绪长久地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搅得彻夜难宁。实在找不着书看,随便抓一张报纸甚至《毛泽东选集》也能看上半天。
那样的日子,的确是充实而快乐的。然而却绝对没有想到要通过读书来接受文学的熏陶,从而远离俗媚,笑对风雨,进入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纯粹是书中的故事使然。临近高考,看书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个年代流行一个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数理化好,你便是一个会读书善读书的人。至于伦理、哲学、艺术等关乎人精神塑造的书箱,反倒成了“毒草”,读这些书是真正的“不务正业”。会解题会算数,考试分数上去了,峨冠博带紫蠎龙袍便也指日可待。读书的兴趣没了,毅力和意志顽强地支撑着自己在考试的海洋里艰难地泅游。
古人有“红袖添香读闲书,雪夜闭门读禁书,秉烛执酒读奇书”的说法。闲书、禁书和奇书的背后没有功名利禄的引诱,有的只是兴趣。一位伟人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让阅读变得随心所欲,变得愉快轻松。于是,凡大家手笔,百姓物语,人生百味,奇谈怪趣,随手抓来一把,读之,也能真正神游期间,出神入化。鲁迅先生在一篇杂文《随便翻翻》里讲,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这样“消闲的看书——有些正经人是反对的,以为这么一来,就“杂”!“杂”,现在又算是很坏的形容词。但我以为也有好处。”比如“翻一下某家人的陈年旧帐,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吃够一家。”当然,这种闲散的阅读,与实际意义的读书还是有区别的,把它理解为“看”书或许更为贴切。“看”比较随意,没有特别的目的。看之前不需要做任何准备,看完了也不必刻意去掌握什么。“读”则不然,虽不必焚香沐浴,但目标明确,所以必定神情庄严。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字里行间写满了心得,其认真程度非我等之辈可以企及。
古人读书,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优良传统”。那从墙洞里漏出或者由萤火虫发出的那点微弱的光亮下,究竟能不能看书姑且不论,即便能读,想必不被累死,也会闷死。古人总在不断以这种迂腐得可爱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刻苦以明志,创新以进取。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读书人会真以为“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学而优则仕”,大概古今读书人的动力就是功名利禄,目的就是经世致用,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然而我想,这些东西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书中既无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恰恰相反,如果古人读书只读闲书、禁书和奇书,想来大概也和我一样,有兴趣读的并不指望能够经天纬地;没兴趣读的,背后却有着一大堆诱惑。
那么,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就是个问题了。记得有一次,我办公桌上搁着一本休斯顿﹒史密斯的《人的宗教》,单位领导一声断喝:唯心主义的东西你也看?却原来,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唯心唯物的分别始终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把我们阅读的兴趣圈定在了一个极其可怜的范围。殊不知,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所谓唯心主义的著作,恰好是能够真正启迪我们心智的伟大篇章,正是这些不朽的思想,积淀起了人类对世界永恒的探寻。人类的每个进步都离不开思想的累积,这样的累积本来就不该具有唯物和唯心的分别。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也脱离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的熏染。我虽然不像孔子那样“信而好古”,但一直以为读古书比读现代的书更有意义。因为可以真正撑得起我们民族门面的那些东西其实都来源于悠久的古代文化。好比有人形容现在的诗歌,中国的诗歌其实在唐宋时代都已经做完了的。古人并没有死去,他们一直活在我们中间。
《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话:“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以闲散地方式读书不需要字字推敲,但每有会意,却很容易废寝忘食,甚至于手舞足蹈。因此,学无定法,读书也便无需给自己划定界限。只要喜欢,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倘有机会遇见,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也可以翻一翻;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用一样的办法。”(鲁迅语)
明月有心来照我,清风无意乱翻书。但凡是书,开卷便有益。等车的时候,睡前的时候,喝咖啡的时候,把了书一页两页翻看,不知日头西移不知夜灯阑珊,只要读得让人思绪飘然,读得让人心神放达,任凭那点点滴滴的露珠,凉凉爽爽地滴在心里,那份从容,那份悠闲,便是无尽的快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