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读书的空间

还学生读书的空间

力排众议杂文2025-04-16 16:09:44
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你看,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观摩课,都是花架十足,虽然在课堂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其实,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难怪许多有识之士说,现在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抵不上过去私塾学校学生学
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你看,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观摩课,都是花架十足,虽然在课堂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其实,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难怪许多有识之士说,现在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抵不上过去私塾学校学生学两三年。为何?书读得少!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能有效地学好语文,我们的课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读”。这里的“读”,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给学生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广泛空间;二是课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学习语言就要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大量占有语言材料,也就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古往今来烂若群星的众多的文学大家,语言大师无不得益于读,司马迁、韩愈、苏轼、鲁迅、钱钟书等等无一不是如此。虽说阅读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人人都可以说上洋洋几千言,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却并未得到真正的应有的重视。很多地方仍是一学期就一本教科书,平时就是各种练习、作业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完成各种“兵法”“宝典”等资料都没有时间,哪还有时间来读所谓的“闲书”啊!在大量作业、练习的压制下,学生渐渐远离了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即使通过大量的练习、作业,学生一两次的考试过关了,考好了,可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了,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学教到最后的结果是教得学生不爱读书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所以有批评说:误尽苍生皆语文。这话虽有过激之嫌,但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幸好这一问题,广大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从近几年来的教学大纲和这新课程标准都可以看出来,早在前两年的《教学大纲》就已经十分重视阅读,大纲修订版并且规定“课外自读每学期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阅读速度“一般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些都可以看出,课处阅读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借这改革之机,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多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指导他们去发现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孩子有了阅读兴趣,读的书多了,语言感受、语言积累丰富了,学习语言也就易如反掌了。
我们除了课外要让学生多读外,课内也应让学生多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受、领悟。老师只是起一种指导和点拨作用,而决不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读。古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读,学生到官学或私塾去,老师主要就是教读,反复的大量的读,直到倒背如流,老师再稍加点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涌现了众多的大家,留下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也留下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等关于阅读的名言。著名的语文大师于漪老师就要我们让学生“走进语文”而不是“走近语文”,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从而对文章有自己切身的完整的感受,而不是老师的分析。可我们现在的教学却恰恰是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分析得很透彻,分析得很细致,也分析得很精彩,从修辞到语法,从结构到中心,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讲得很细,很全,可就是缺少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这种情况正如余蕾先生比喻的那样:“一篇篇原本来自生活的活生生的课文,我们总习惯把它们与鲜活的生活割开来,硬让它成为专供研究的干尸,就像欣赏一位美丽的少女,硬把她解剖分块,分别制成标本,一一贴上标签,然后再逐一分析她的眼睛、她的面孔、她的四肢,甚至掏出她的五脏,还用许多专业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她还有神韵吗?你还能感受到她的美么?”是啊,这样的阅读教学,能不进入死胡同,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课堂上也要多让学生去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而不要以老师的讲解,以老师的思考去取代了学生的感悟。纵观特级教师上课,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几乎每次上课的第一课时都着重抓学生的朗读。经常是以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他们的课总是琅琅书声盈耳,纵情美读阅心。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一夜的工作》硬是让学生读得痛声大哭,以至一千多名听课老师也痛哭不已。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第一次抱母亲》时,花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当学生把书读熟了,他再稍加点拨,就能完全立即课文内容了。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行为,它的第一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投入。没有读者的自主,文的精魂,文的语言的生命力,进不了读者的心田,读者享受不到遨游在智慧海洋的乐趣,更不用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无论怎么教,都切不可忽略学生必须身历语文其境,自主阅读。”让我们还学生一个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读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