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伤逝》有感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伤逝》,心久久被一种无法名状的悲哀纠缠着,这说不清的情绪,也许是为可怜的子君缅怀,也许是在极力让自己排除掉内心对涓生的偏见。究竟是社会这个大背景造成了他们的悲剧,还是更多的出于他们自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伤逝》,心久久被一种无法名状的悲哀纠缠着,这说不清的情绪,也许是为可怜的子君缅怀,也许是在极力让自己排除掉内心对涓生的偏见。究竟是社会这个大背景造成了他们的悲剧,还是更多的出于他们自己的原因?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社会背景来看,当时是新思想萌发的时期,子君和涓生是新思想的代表,但这种新思想是薄弱的,是需要成长的,是受到当时主流思想-封建伦理的迫害和排挤的。
所以他们的追求必然遭到阻扰,子君与叔叔脱离关系,这足以表明长辈对他们这对年轻人最大的反对了,涓生也与他的旧交断了联系,以至于后来他回去登门拜访时还遭白眼,总的说来,封建的思想是不容许违背他们的教条的人存在的,子君作为“闺女”,擅自义无反顾地与男子同居,显然是将自己推到了悬崖之处,没有了退路,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她回家不久就离开人世了。
导致子君死去的原因不止这一个,我们从涓生的方面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涓生是自私的、觉醒的不够彻底的,胆小懦弱的。涓生的自私是导致子君死去的另一原因,当现实的生活重担落到他身上时,他渐渐表现出来原本就存在的懦弱,就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看来,他没有一个已经安家的男人应该具有的那种责任感,毕竟在他们同居之前,甚至与后来的很多年,男人在家庭中的经济支柱地位是真实的,我这样说并不代表对“嫁鸡随鸡”的赞同,至少就当时具体情况来看是这样,我想,即使子君自觉出去挣钱,他又会接受吗?这懦弱和他的自私结合起来,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的埋怨:
“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是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但是当初他决定与子君同居时,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既然子君已经走到没有退路的地步,为什么他就不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他身体健康,年轻,又有文化,至少不至于饿死吧!
他永远没有理解子君的悲哀,放掉阿随时,表面仅仅去丢弃一只狗,其实他哪里知道,在子君心里,她大概也知道他们的爱情之路确实要走到尽头了。
经济的压力使涓生把怨恨转到家庭小事上,变得斤斤计较。连生活中必有的碗碟、煤烟都成了他的阻碍。文中还写到鸟笼寓意,其实他已经觉得子君已成为他飞翔的羁绊,以致到后来他都不愿呆在家中,美其名曰是受不了子君的冷淡,其实是他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生活的窘迫,不敢面对自己。
讲到鸟笼与飞翔时,其实子君的命运已经注定。涓生不定会离开子君,虽然涓生曾经想到子君会死。他虽然觉得像个做坏事的小孩,但这种思想阻止不了他想逃脱这个牢笼的决心的自私。
从子君的角度出发,她是两个形象的体现,一个是觉醒的一个是传统的。开始恋爱时她是新时代的新女性,敢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话”甚至面对旁人的轻视、嘲笑,她可以往若未闻。对于涓生的浪漫求爱,她勇敢的接受,断然的决定与涓生同居。但她却也依然有着局限的一面,在同居后她的身上慢慢的体现出传统思想在她身上的作用。也许涓生的感觉是有偏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同居后子君的思想的确有了退后,沉重的经济压力到来时,她只是等着涓生“尽量长久的维持”,似乎没有试图去改变或者分担什么,甚至对于涓生的埋怨她毫无反抗的接受。她成了一个家庭主妇,一天到晚所接触的就是生活琐事,如洗衣、洗碗、打扫等。并且,可以说是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饲养小鸡和小狗,为小鸡而争吵,为阿随而伤心。她之前所接触的泰戈尔、雪莱等外国名人及其作品早已远离,她最多的享受就是怀旧谈,特别是涓生的求爱片断,她的生活是固定的惨淡的,这也成为涓生离开的理由——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
今天的爱情生活里还也没有子君和涓生?除去了社会的压迫力或者说这种压迫力已经减少,与他们相似的结局不也在生活中时时上演吗?作为女子,我想我们不能让自己沦为弱者,就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意识,摒除思想里狭隘传统的分子。这是我读了《伤逝》所想到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先别谈爱,拿钱来……
下一篇:心系中华,可歌可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