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行天地,曲笔蕴心声

坦荡行天地,曲笔蕴心声

玉窟杂文2025-04-12 15:48:18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写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迁黄州任上。时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近于闲职。苏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大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词的序告诉我们:道途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说明,作者在被贬后,思绪也确比同行多一点,尽管词写得相当洒脱,但途中遇雨“余独不觉”“狼狈”,也正好说明其对人生的态度与众相比,多了一点思索,因为与官场的“狼狈”相比,这算不了什么。
词的上阕写途中遇雨吟啸徐行的境况及其坦然处之的心态。开头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序说遇雨,穿林打叶,说明雨声、雨势都来得犀利,但作者一个“莫听”,一个“何妨”,坦然处之,“吟啸、徐行”,是写出来坦然之态。急风骤雨来了,一般人是疾跑避雨,而其恰恰相反却是吟啸徐行。结合背景而言,就是面对逆境,作者依然是泰然处之。接下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此乃写“吟啸、徐行”的行装行状及心态。竹杖芒鞋,何等简陋,何等普通,比起高头大马,其是何等的“轻”。此“轻”并不是当时冒雨吟啸徐行一身淋漓,一脚泥泞之轻,应是无官一身轻之轻。竹杖芒鞋与高头大马也应是身份的象征。一介小官,自然就只能竹杖芒鞋徐行,何能高头大马疾驰。现在,我既是无官一身轻,这点风雨有谁怕?远离京师,远离政治漩涡中心的风风雨雨,又有谁怕呢?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已准备着,也正进行着,退隐江湖,以平淡的生活度过余生。这一句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其潜台词是:你有你朝堂的喧嚣,我有我江湖的轻闲。整个上阕,有写景,但更多的还是议论,在写景中融入自己对人生以及当下自身处境的看法和情感。
词的下阕是写酒醒微冷,斜照相迎,以及回顾刚才冒雨徐行的窘状,决然归去。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实写,风冷酒醒,斜照相迎。料峭春风,说明这写的是春天,斜照相迎,说明这写的是傍晚。无论春天也好,傍晚也好,这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同行同游同饮归来,对上文也是个交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紧承上文,酒醒了,回头看看刚才所过之处,那窘状还记忆犹新。这一句既是与前面呼应,又是眼前的实景与心境写照。风雨已经过去,事情也似乎过去,如今是傍晚时分,回去吧!前面的路还要走,雨过了,可天并未放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归去”,也正与上阕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相呼应。作者曾写一词:《满庭芳?归去来兮》①,其中首两句是:“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可见此中“归去”,与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有某些相类,作者同时期的作品《哨遍?为米折腰》②就是据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填写的。可见,作者应有思乡归隐之意。作者在词中所表现的心态与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入世、出世观是相一致的。同时,苏轼儒、道、佛兼修,其入世、出世观的复杂性、矛盾性也可见一斑。
龙榆生在编选《唐宋名家词选》中引用郑氏评曰:“词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抒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亦可见其“坦荡行天地,曲笔蕴心声”之意。
写作上有如下特点:
一、词意一气贯底,似断还续。词的开篇从途中遇雨写起,一下子就把戏剧推向了高潮。接下去一气贯底,几个短语:谁怕、微冷、归去,与上一分句似短还续,实则全词含接,前后照应。如:“回首萧瑟处”与前“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显得似断还续,前后照应。
二、融叙、议、情于一体。作品开篇即议,一是“莫听”,一是“何妨”。接下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既有描写与叙述,又寄予了一种豁达的情感。下阕:酒醒微冷,斜照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作出“归去”的决然。既是描写叙述,又是一种感慨和思索。其情感的表达坦然中有思索,有归隐意。声韵上叶庚平韵和马、醉、御等仄韵。具扬中有抑,柔中见刚的韵律美。
三、用典自如,不露痕迹。“芒鞋、竹杖”是古人漫游时的必备之具,于此并非漫游,但作者用之。表明以轻闲的心态面对官场的起起落落。“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应是柳句演化,把作者那洒脱的,收放自如的人生态度描绘得淋漓尽致,“归去”,也让人想起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而作者在当时的心态也确有思乡归隐之意。这也应是曲笔抒胸臆吧!

注:①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②苏轼《哨遍?为米折腰》
原序: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钺)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