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拒绝遗忘

汶川地震,拒绝遗忘

负石赴河杂文2025-04-16 20:39:05
再过22天,就是汶川大地震死难者的周年忌日了。心事如堵,无言地悲痛!我们应该怎样纪念?我们所有的生者,该捐的该做的,或多或少都已经献出了一点爱心,使地震幸存者们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一点来自地球村的温暖。
再过22天,就是汶川大地震死难者的周年忌日了。
心事如堵,无言地悲痛!
我们应该怎样纪念?
我们所有的生者,该捐的该做的,或多或少都已经献出了一点爱心,使地震幸存者们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一点来自地球村的温暖。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祭奠死者呢?真的应该像某作协主席那样,说他们“做鬼也幸福”吗?
一个伟大的民族和一个伟大的人一样,都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无论他或她曾经受过怎样的伤害,都不会丧失爱的能力,也不会让仇恨和报复主宰自己的心理。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恩仇记》,可以被当作一本心理学教科书来读,其教义是:受害人心理发作,不仅不能实现公正,反而会在毁灭自己所恨的同时,毁灭无辜和自己的所爱,陪葬的还有你本想实现的正义。
所以,地震幸存者不应有恨,地震罹难者也不应有恨。但是,我们决不可以轻飘飘地说一句“做鬼也幸福”,就将灾难遗忘。因为遗忘意味着背叛!
拒绝遗忘,就是最好的纪念。
可是,怎样做才是拒绝遗忘呢?
曾经深入地震灾区数十次参与救援的资深志愿者、成都作家谭作人,从二零零九年二月起,努力建立四川地震5.12学生档案。他发起收集遇难学生真实数据的网络倡议,希望网民志愿者开展公民独立调查,确认每一个斑级,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县市、每一个地区遇难学生的真实数据,建立《5.12学生档案》的数据库。
并不宽裕的他自费往返灾区多次,一个村一个村地收集名单。
著名艺术家艾未未,据说是著名诗人艾青的儿子,听说也是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的设计者,带着北京的许多志愿者,也自费参加到这个工作中来。
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单,让遇难者家属感到来自社会真正的尊重和关爱,而不只是一些钱,不只是一些数字和写在砖头上的号码。
这种尊重也不仅仅是一座价值25个亿的博物馆,或者说灾难旅游的一部分;而是社会能够理解什么是死亡,什么是失去,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关系,包括人应该怎样更有尊严地活着。
问责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日常经验,应该成为更积极、更富有生命力的社会的一部分。没有这个条件,这个社会是不可能有所发展的。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在某一个人身上,或者某一个阶层身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承担。
我认为他们的想法很对,任何人都不应该阻挠他们的这个工作。
因为,校舍倒塌,除了天灾,究竟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的人祸?哪些有?哪些没有?我们需要有一个追问,遇难学生的家长需要一个回答。温总理也曾在震中含泪承诺:“彻查公共建筑。”不要再让“豆腐渣工程”这类危害公共安全的灾害发生。
还因为,政府在公共事件处理中的职责和透明度,取决于监督,如果不接受监督,必然是腐败,在任何国家都一样。公民如果没有实施监督的问责,就给腐败和权力的滥用制造了空间。
愿地震罹难者的在天之灵安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