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走出权力的阴影

教育,请走出权力的阴影

墨突不黔杂文2025-05-23 14:53:47
熟悉情况的人,都在说,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府办学,到底应该怎么办才符合教育规律,值得探究。多年来,我们倡导专家治校,但实际上大多是官僚治校。现在教育行政与教育机制,从小学到大学,其实就是国家行政
熟悉情况的人,都在说,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政府办学,到底应该怎么办才符合教育规律,值得探究。多年来,我们倡导专家治校,但实际上大多是官僚治校。现在教育行政与教育机制,从小学到大学,其实就是国家行政机制的翻版。学校的大小领导都有对应的行政级别。权力无孔不入。在校园里,因为权力的扩张,没有东西约束它,所以对专心治学的学者来说它成为一种桎梏。
权力需要惟命是从的王国,教育需要自由民主的园地,二者本身就是格格不入的。已经被赋予某种官僚意识的教育机制,强烈地要求凸现政绩,强迫被管理者服从权力的约束,它从根本上形成了一个淘汰原则,即一切有个性的、有思想的、有批判意识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都是需要边缘化的,都是需要被逐渐否定的。然而,这些人正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所以悲剧的发生就是这样的不可避免。现在的校园文化,无形中必然淘汰一些最有活力的人,最后淘洗下来的,或者是中规中矩的,或者没有棱角的。
这种情况下,学者们所处的人文环境其实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工资涨了,歧视少了,现今知识分子的待遇与地位大大提高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会被激发起来,成就也就多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就更加优秀了。事实完全就不是这样!在那些艰苦的年代里,不为世俗偏见而放弃个人追求与信仰的精英们,如今愈来愈少了。一方面,社会文化崇尚心理发生了改变。必须看到,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在人们尊敬知识分子,不再是像古代那样钦佩其知识与美德,而是欣羡其社会地位不错,物质条件优越,拥有着诸多现实的利益。另一方面,校园管理中权力的渗透与扩张,使得一切经济与物质的享受与待遇,都需要学者们付出媚俗的代价换取的。因为自己的名利命运被人家操纵着,科研工作的压力主要就不再是来自学术,而是来自上下级关系的平衡,来自养家糊口的职业稳定性,来自为了获得被某些世俗权力掌握的名利与得失。长期积累下来,势必使不少学者患上了“软骨病”,书卷气愈淡薄。从而造成校园文化精神严重蜕化,学者队伍个性缺失,庸俗化、市侩化倾向愈来愈烈。读书人的傲骨渐少,奴性渐增,引起的恶果是培养的学生崇尚个性却没有个性,一心创造却很少创造,人生观、价值观日渐低下,不是世故圆滑,就是唯唯诺诺。
眼下,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你都可以听到关于个性的悲剧。常会有知情者给你津津有味地说起,某个业务能力强、又很有个性的老师,是怎么样被学校领导一点一点“教训”的故事。他们的结局大多很相似。轻者被“凉”在一边,尴尬地呆在“边缘”;重者被“炒”成锅巴,满脸青黑地贴在底层,要么被通知停课,要么被调离岗位,要么被“贬到”某个偏僻的旮旯任教。除此之外,你再听到的就是,哪一个教师太有“能耐”了:课教的不行,但是很会来事,现在已经当领导了,正大红大紫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学校的风气能正么?平庸的老师是可以当先进,个性的老师处处挨整,天下乌鸦一般黑,只是程度问题。
要问真正的学者在教育界的地位怎样?那就是“靠边站,干叫唤”。他们长期以来,远离对教育问题的决策权,都在被边缘化。从各种的媒体上,只能时不时听见一两个代表的一两声“呼吁”,其后就是久久的沉寂。校园里,他们不是被敬而远之,高高地供着;就是被明显地排挤着,渐渐地淘洗着。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势必引起校园文化心理的失衡与扭曲。潜心科研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之徒越来越多。
知情的人都晓得,教育不能这么办。但现实的情况下,很多致力于教育改革的人四处碰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教育只好这么办,也只能这么办。我认识不少曾经很有思想的校长,初上任时雄心勃勃,一心想为教育做点实事。但是三两年下来,提起效果都苦笑不已。不是这些人的教育思想不好,而是他们的想法实现不了。因为“校长”是官场中的人,上面是问他要政绩的,下面是问他要利益的,事关重大,马虎不得。
中国古代学府的高明在于很讲“招牌”,既很要面子,又很要“里子”。校长之类的人是要聘任的。这种聘任又不是任人唯亲的,而是任人唯贤的。所聘校长肯定是要德高望重,众望所归的;至少要为人正气,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名卓著,获誉一方。校长所聘请的教员也多为一方之贤达或名士。到了民国,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佳话就是一个典型。陈独秀之徒,一没文凭,二没官阶,但是有真才实学。蔡先生尊重人才,消除成见,大胆赏识与提拔重用,本来就是遵循学校教育的本质规律。此举一朝奏效,北大焕然一新。然而,我们现在却是“逆淘汰”。不要人才,要奴才;先要学历,再谈能力。于是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等著名学府学术丑闻不断,大中小学论文抄袭更是不上算,许多教育科研多有欺世盗名之嫌。前一段,听到一个笑话说,有个青年老师很惭愧地说:“我的书教得不好……”立刻有人告诉他:“说明很有前途。你可以当领导呀!”那位青年老师仔细一想,对呀,自己学校的高层领导有哪个是教书好的!若干年后,他真的当了校长。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笑话,它其实就是现状。我们眼下的许多中小学也很讲“招牌”,只不过讲的是上级部门颁发的“奖牌”。实际上,它现在既不要“面子”,也不要“里子”,只要一个“空壳子”,供一伙多讲职业、不谋事业、奴性十足的人“哄孩子”,教考试,混饭吃。
前不久,有一个叫信力健的民办教育投资人,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现在在中国现实里边,“找一个好的校长是非常非常之困难。现在我办一所学校的难度还没我找一个校长的难度大。”我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知识分子阶层独立文化精神与健全人格魅力的缺失。目前,作为有一定资历的名校长,官僚的思想与作风大多都深入到了其骨髓里。这样的人,很难做好真正的教育,很难做好培养人才的工作。君不见,如山的应聘材料里,最突出的业绩就是出身于“名校”,最耀眼的名片就是“升学率第一”。这些人太懂得自己的身价,太会经营权力调控下的校园“名利场”。他们管理下的校园,只能是公办教育的附庸,不会有崭新的教育理念。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当权力渗透与扩张严重影响到教育的方向与质量时,受害最大是我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