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女感情去看人性恶

从男女感情去看人性恶

乡论杂文2025-04-19 13:42:55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宗明义地道出。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关于这句话,有人反驳过。而且来头不少。春秋时期的大儒荀子是也。荀子提出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理念。但流传不广。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大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宗明义地道出。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
关于这句话,有人反驳过。而且来头不少。春秋时期的大儒荀子是也。荀子提出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理念。但流传不广。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大都向往真善美的缘故。明知人性中恶的成份绝不亚于人性本善,却宁愿自欺欺人,不肯去承认。
《荀子?性恶论》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今摘抄如下。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二段话,有一定中文基础的人,想必都能读懂,笔者在此也就不再翻译成白话文了。
荀子在这二段话列举了“父子之情、兄弟之序的礼让,以及耳目之欲和礼义文理之间的取舍”,并指出这些“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是有违人之性情而为的,并非“顺人之情”,最后得出结论:“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
既然父子、兄弟,耳目之欲、礼义文理,都可以是伪善的。男女之间的感情,更可以作如是观。
从相识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到相恋的卿卿我我、缠绵缱绻,再到喜结连理、百年好合。一路走来,温馨甜蜜,情漾心间,羡煞旁人。这就是人性的善。当天有不测风云骤然来临,人性中的善轰然倒塌,于是恶性抬头,互相攻击、对骂、挖苦、嘲笑、讽刺,无所不用其极,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恨不得食他肉,饮他血,欲置之死地后而快。这时,若再回首从前,只有呕吐、恶心等感觉。过去的欢笑、甜密、温馨,统统谢幕,踩在脚底,与泥土腐化。
一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碧空万里。一对新人,或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月上眉梢,佳人有约,走到一起,吃顿饭,看场电影,谈理想、工作、事业、友谊。其间,笑容如花,言语温柔,掏心掏肺,全情投入。这就是人性的善。可一不小心,当某一方不满意另一方,或嫌对方长得寒碜,或嫌对方个子矮小,或嫌对方少金,或嫌对方位卑,于是决定终止恋爱游戏,回归原点。就说我们不合适;或者说,我配不上你,你可以找到更好的;或者说没有幸福感安全感之类的话。”表面客气委婉,骨子里却不怀好意。
按照人性本善的逻辑,断不该出现互相攻击、对骂、挖苦、嘲笑之事,也不会出现表面客气委婉,骨子里却不怀好意的话。可现实中,这类伤心事却比比皆是。何则?无他。只因,人性,恶也。用荀子的话说,“此人之情性也”。
当然,这里我要申明一点,我并无诋毁人性之善之心,也无褒奖人性之恶之意。就事论事,客观公正。佛家有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善恶只是人性的二面,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变。不论人们怎么样看待善恶,善恶永远一种傲立不倒的姿态存在人们的意识里。旗帜鲜明。
所以,当我们在与朋友握手言欢,举杯把盏的时候;在与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时候;在与父母兄弟诉说情怀,掏心掏肺,感恩带德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当某一天,某一日,环境变了,人心变了,还会不会有这般诗情画意,柔情似水,感恩戴德的场面呢?
也许,我说的太悲观,太伤情。可现实往往就是这般残酷,无情打碎那些虚幻而美丽的温情和梦想。谁又能说不是呢?
曾国藩有言:“上场当念下场时,顺时常做衰时想。”曾国藩此句话本意或许是在劝告自己和别人,做人要有危机意识,不可因得意而忘形,保持平常之心。可是如果拿来引用比喻人性之恶,却也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可以这样推测,曾国藩为什么说这句话呢?如果人性皆善的话,就算“下场”和“衰时”,也不会有难受。因为,有善可以依赖。可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可能吗?不会。所以,曾国藩是智慧的,聪明的。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失去势位富贵,人性中的恶,立马就会跳出来,打击你、伤害你。把你斗臭、斗垮。
所以,当我听到某人夸某人这里好,那里好的时候,我在承认的同时,总会好奇,真的有那么好吗?也总会不怀好意地猜测,当某天彼此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你还会说某人是好人吗?还会不吝啬你的赞美之词吗?
写到这,我不禁在心里大笑几声,笑说“人性之善”之人的天真,也笑“人性之恶”的肮脏。
呜呼!人性之善。哀哉!人性之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