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文学中的语言无意识

西方古代文学中的语言无意识

长才杂文2025-05-21 23:30:28
一、神话是人类文学的起源,西方古希腊罗马文学都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的,西方文学处于婴人期,其知识型具有明显的神话特征,即神话思维范式,意识形态和知识型还未分化,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思维方式处于未分化的无
一、
神话是人类文学的起源,西方古希腊罗马文学都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的,西方文学处于婴人期,其知识型具有明显的神话特征,即神话思维范式,意识形态和知识型还未分化,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思维方式处于未分化的无物无我,混沌一片的状态,神话既是氏族时期的文学,也是同时期的认知方式,其根本特点是“存在”与“非存在”的不分,在神话世界中,想象和现实融为一体,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总体来说,文学处于一种“想象界”之中,在想象界中,人神同性,神和人的区别在于神比人更有力量。但是在智慧和道德上,神往往还有亚于人类的方面,神可以来到人间,与凡人交往,人也可以到神所在的奥林匹斯山,最为典型的神话形象就是英雄,同时具有人神二重性。
最著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就是一个力量和智慧超过神的人,甚至解救了被宙斯惩罚缚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
在今天看来,这完全是原始人类的想象,但是在当时人们的思维中,万物都被认为是有灵的,灵魂被体会为就是事物本身的力量,就是一种“现实”的力量,人类的思想和文学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的,在想象界中,自我还没有明晰的概念,在一种整体性,集体性的思维范式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实体性,如卡西尔所说,原始人的祭祀仪式,最初并非模仿,而是一种真实的活动,舞蹈本身就是“神”,主客完全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状态,神话中的神直接参与人的活动,凡人举行的重大活动,往往有很多神来参加。
在荷马史诗《伊利昂记》中,在主人公阿基琉斯的父母结婚时,就邀请了除不合女神以外的所有诸神,以金苹果的故事,引出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之战,在战争中,天上的诸神特也分成两派,甚至有的直接的参与战斗,神和人的本质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神话表明古希腊氏族时期,人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整体性状态没“对于原始意识来说,它们呈现着存在的整体性,概念的神话形式不是某种叠加在经验存在的某些确定成分之上的东西,相反,原初的‘经验’,本身即浸泡在神话的意想之中,并非为神话氛围所笼罩。”神话的语言即本真的语言,这些丰富而优美的想象,生动的形象和动人故事,都有诗一般的隐喻性,思想,语言,文学是同一的,就如同婴儿在镜像阶段以前,根本就不能把自我和外界分开,我就是整体,整体就是我,文学完全就是想象界本身的语言,就是神话,就是诗。
因此,神话多数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的,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也是一首长诗,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时期的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抒情诗的形式出现。直到“古典时期”,戏剧才取得了主要的地位,这表明,神话开始移位,西方文学由婴儿期向童年期转变,想象界开始出现自我的形象,本真语言开始被遮蔽,不再澄明。
西方文学的早期婴儿期,文学、思维、语言都具有同一性,而知识型也是想象性和整体性的,并具有诗一般的隐喻性,部分和整体是同一的,任何人只要把整体的一部分置于自己的力量范围之内,在某种意义上,就会由此获得控制整体本身的力量,并且任何偶然的随机的关联,也会被视为具有深刻原因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被共同性统一到一个整体性的因果关系当中,弗雷泽将“巫术”分为“相似律”和“触染律”,根据前者,通过模仿就能够实现他想做的事,根据后者,通过某物曾被某人接触过,那么该物体就会对人施加影响。
二、
到了古典时期的雅典文学,标志着文学的婴儿期向童年期转变,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文学进入镜像阶段,主客体开始分化,知识型也开始随之转换,柏拉图的知识观仍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到了亚里士多德,各门知识开始分化,文学、思想、哲学、史学、语言等开始各自独立。
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形式——戏剧,戏剧是从狄奥尼索斯的祭祀仪式活动发展而来的,狄奥尼索斯是酒神和自然之神,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的盛大活动中,有合唱队唱“酒神颂歌”。合唱队身披羊皮,代表半人半羊的森林小神,边歌边舞,表演酒神的故事。后来,歌舞中出现了“应和人”,与合唱队的队长的对答,增加了对话的成分。
“应和人”成为第一个演员,悲剧由此起源,戏剧的出现,说明祭祀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对“神”的模仿,而不再是“神”的真实活动,表演者也不是“神”,而是演员,整体性思维范式不复存在,文学自我开始形成,并能区分自我与外界的主客体关系,进入童年期。这时期希腊悲剧虽然绝大多数取材于神话,但已经是移位的神话,作家对神话的题材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处理,透过神话故事反映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
这时期的文学与神话的不同还表现在主人公的不同,其不是在类别上高于常人和自然环境的神,而是在程度上高于他人和他所处的环境,但是要受自然规律的限制,甚至神也要受命运的支配。
这表明,自我在形成并区分主客体世界的同时,一种自我意识产生的与外界的对抗性显现出来,我不再是整体,我是作为世界上的个体而存在的,我与世界并非是浑然一体,我与世界有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关系。这构成一种主客对立的存在。
在文学中,突出表现在人与命运的关系中,并曲折的反映了当时古希腊雅典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斗争,作为西方文学的童年,其特征“俄底浦斯”出现,这是文学发展本身的必然要求,并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原型。虽然在最为典型的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底浦斯王》和《美狄亚》中,主人公都具有非凡的指挥和力量,但是最后在与命运的斗争中,都以失败作为结局,这表明文学自我初成的童年,其力量仍然是弱小的,并不足以对抗象征外界的命运。稍晚于希腊文学而兴起的罗马文学,自我已经逐渐的成长,童年逐渐向少年发展。
在罗马文学全盛的奥古斯都时代,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已经显示出自我的肯定力量,主人公表现出忠诚、勇敢和仁爱等美德,并在一系列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标志着西方文学由童年成长为少年。
中世纪真正有价值的文学是英雄史诗,这是代表边缘的人民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少年时期的自我,在这种文学类型中得以最初的表现。
这些史诗比较著名并且流传下来的有撒克逊人的《贝奥武浦》,冰岛的《萨迦》,芬兰的《卡列瓦拉》,作为早期中世纪的作品,其仍有氏族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