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三品:学品、文品、人品

文人三品:学品、文品、人品

粉闱杂文2025-04-07 07:48:54
前几天,我因在“红袖添香”文学网上写了篇《怪异和混乱的逻辑思维种种》的文章,不由掀起了点小小的高潮。我在该文中围绕当今娱乐界的“小沈阳”现象而发起了挑斗,呵呵,真好玩!很多人不明白是啥回事,大概认为我
前几天,我因在“红袖添香”文学网上写了篇《怪异和混乱的逻辑思维种种》的文章,不由掀起了点小小的高潮。我在该文中围绕当今娱乐界的“小沈阳”现象而发起了挑斗,呵呵,真好玩!很多人不明白是啥回事,大概认为我吃饱了撑着,瞎折腾,仿佛我是个“骑瘦马佩锈刀”的现代唐吉诃德出来了。
这场戏剧性的网上“文斗”,不乏非常有趣,一方是我这种孤单的、闲情式的,才壮了点阳的半截子老头子,陈旧而迂腐,而另一方则是朝气勃蓬的时尚后生。真要说“苦大深仇”,得从几年前说起,让我挑斗的人原大多是我的“战友”,那时我们同“台独”谬论者“血战”了几场,而现在却因观点相异,我不由好事找茬子搞起“内讧”来了。事情的由来,还得从一个叫“小默子”的写手说起,此写手与我俩因谈起“幽默”话题而拉近了距离,这样我们就“眉来眼去”不由“暗恋”起来了,想不到他正当我对“内讧”战友们发难时,他也截到了我的痛处来,太不仗义了!于是我像失恋的情人,开始对“小默子”梗梗于怀,于是我“骑瘦马挥锈刀”对着了这后生“砍”了下来。当然像我这种自恋性的写手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我也开始对小默子开始用“糖衣炮弹”来软化他,于是又有人给我送上一个绰号叫“屁精”。
哈哈,我由这芬芳的绰号“屁精”而想到另一个问题,这就是本篇我要写的内容。前几天写过《我看林语堂先生》一文,还有点余兴。林语堂先生就谈到文人之间的缘份问题时说,文人有四种,第一种是“高级而有趣”的文人,这种朋友是可亲可敬的挚友,也就是知音;第二种是“高级而无趣”的文人,这种朋友是敬畏却不可亲。第三种是“低级而有趣”的文人,这种文人是消遣型的,只可娱乐而不可深交。第四种是“低级而无趣”的文人,这种文人只可认识或尽可回避,因为同这样的文人交流浪费时间。由此,我也套用下林语堂此语来闲卿下文人三品。
何谓文人三品?我认为文人有三品:即学品、文品和人品。
这里先说“学品”。以古代、近代或当代文人为例,庄子与惠施就是“高级而有趣”的朋友,庄子用“匠人运斧”来形容,说有一位匠人想找业务做,为显示其本领的高超,他找来朋友作模特,只见他挥动大斧,虎虎有声地向那作模特的朋友鼻子上削去。然而那模特朋友竟无动于衷,未损一毛,那斧头下来,不过把作模特朋友的鼻子上的粉灰刚好刮掉,这是何等的坦然和默契。《庄子》中有很多这样的哲理故事,其中就有描写庄子与惠施两人不时斗嘴侃理的事,谁也无输赢,却学问大长而精妙,这就是学品的最高境界。古代文人中李白、苏试、近代的鲁迅先生、当代范曾的学品就是“高级而有趣”的文人。近代的林语堂、老舍稍次、易中天、孔庆东、冯骥才的学品就显得又稍次些。
第二种是“高级而无趣”的文人,像孔夫子、孟子、屈原、董仲书、杜甫就是这样的文人,近代文人中有胡适、郭沫若、梁实秋、陈寅格、吴宓等,当代人中有余秋雨、余光中、韩美林等学品稍次。第三种文人的学品是“低级而有趣”,如竹林七贤、近代有张恨水、张爱怜、当代有金庸、王朔等。第四种学品“低级而无趣”的文人,这类学品的文人,既做不出学问来,又不甘寂寞。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跟屁虫似的研究名人和时尚,或者说成天模仿名人的文笔。如爱揪易中天、余秋雨错的类似的文人。
回过头来说,红袖写手“小默”,我就喜欢同他玩,有趣,启迪文思,这种写手交往促使长进学品又有情趣。所以我就要揪着他玩,这就是学品中的“屁精”精神。庄子与惠施不是常在一起辩论吗?苏试不是王安石的政敌吗?王安石与司马光也是政敌,但无私见。林语堂与鲁迅,鲁迅与胡适,鲁迅与梁实秋等就斗。相反这种斗就对学品有益又充满乐趣。而范曾也好斗和逗,易中天和孔庆东的嘴也“逗”,可学问出来就灵气,具有这种学品出来的文人才是高妙的。相反有的学品虽高,可枯燥乏味,只能敬之学之,而不能交之,因为这样的学品是苦行僧学品,生活上很死板,毫无情趣可言。记得鲁迅与梁实秋辩时,鲁迅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落水狗”,梁实秋天真地反击,问鲁迅说我是哪一个资本家的走狗。哈蛤,鲁迅机智不会说梁实秋是哪家的走狗,而给梁取了个新名词叫“资本家的泛走狗”,就是资本家或有钱人的共同“走狗”。骂我是“小默”屁精人,大概就是不懂“屁精”的乐趣,真正的知已是友也是师,有时还是“敌”。就像庄子与惠施,没有这样的朋友,生活就显得无聊和单调。
第三种是“低级而有趣”的文人,这种文人偏于娱乐,可调节情绪,而无教益,如同看赵本山的小品一笑而过。不过,文人中这种学品的人也不多,学品虽然好,可有点装,知识面单薄。第四种学品是虚的,没有自已的学问,是书呆子式的复印机,除了文字、辞藻和文法,就找不出魂魄性的东西,差文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精神。
我觉得现在的文人中庸之道很树大根深的,无事总爱回避尖锐的问题,不敢表露自已的观点和立场,老是和稀泥,你找他斗和逗,他却像“死猪”样不理你,老好人一个,说穿了就是这种文人的学品很差。五四时期的文人的学品大多很好,独立、自由,追求个性,思想解放,而且坦荡,可为友也,可为“敌”。用陈寅恪在1929年为王国维纪念碑铭所题的话来说最恰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解释就是,文人无完人,关键是要有自已的学品,学术上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之分,不要因为有不同观点,就随合或起哄,就是要争辩,我认为这就是文人学品的精髓和道义,也是一种文化精神和人格。没有这种精神和人格的文人就是假文人或伪文人。
我认为的学品是一个文人的最基本要求,它可从几个方面来概括。第一、不迷信不盲从。因为迷信和盲从是做学问的大敌,只要有迷信和盲从,就无法独立之精神,也无法自由其思想。第二、认真、坦荡,做学问不认真就会做得虚假,不坦荡就会存个人私见,小肚子鸡肠。甚至打击报复,这就有损文人的人格。第三、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第四、张扬个性,不求大同,而求特色,因为学术上的东西就在于特色,重复是做学问的大忌。这四条就是学品的基本要素。其实这四条都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化大师陈寅恪提出来的,我只是借用一下,把它归入“学品”类来说。也有人称为学格,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太准确,因为把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