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仁”离我们的社会有多远

今天,“仁”离我们的社会有多远

喷红杂文2025-04-09 18:59:24
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根基在于儒学,儒学的开创者孔夫子则将“仁”作为儒学的立学之本,纵观历朝历代的发展,“仁的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时代进步繁荣的要素。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我
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根基在于儒学,儒学的开创者孔夫子则将“仁”作为儒学的立学之本,纵观历朝历代的发展,“仁的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时代进步繁荣的要素。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环视自己所处的社会,却看到“仁”离我们的距离,那么今天,“仁”离我们的社会有多远呢?
(一)
看当下,我们的学子要多忙就有多忙,忙作业、忙补习、忙考试,不亦乐乎!小学生刚进校就被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冗长的行为规范守则压得喘不过气来。电视新闻里经常可以看到一排排的小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穿过的都知道,校服面料不透气,样式毫无活力可言),从我这儿望去基本上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童心稚气可言;一个个规规矩矩的把手放在后背,笔挺挺得坐在那儿,真是太整齐了,看上那个舒服啊,比起人家外国的小孩儿上课穿得花花绿绿,翘着二郎腿,这可不是,整个儿就一审美享受!可是视觉享受的代价却是我们的孩子们过早的褪去了应有的朝气、活力,活泼、好动就是他们的特性,可他们却不得不被迫违背天性,就这样的姿势上一节又一节的课。我们总是用国情不一样来搪塞众口,可是难道中国的孩子就没有好动的天性?难道中国的孩子生来就是一个个小大人?恐怕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为我们缺乏“仁”而找的一个借口。如果我们不那么刻意地追求统一,那又怎么会如此禁锢孩子们的天性?这就是我们所言的“仁”吗?对稚子的包容吗?
如果说这只是禁锢外在的表现,那么有一则经典的报道倒是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对于孩子思维的禁锢。有一次中外数学竞赛,老师故意出了一道没有答案的题,照理来说依靠题干是完全答不出答案的。可是我们的孩子厉害就厉害在能从完全没关系的题干来得出答案,这一点人家外国孩子可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人家就很理所应当空在了那里。这则报道暴露出了我们教育的一大笔端,我们的孩子从小受的是“本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的应试教育,孩子们惯有的思维是“题目不可能错,老师更不可能错,错的只有我”,所以很自然的绞尽脑汁答题,他们学会的是尊重答案,而没有学会尊重自己的思维!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用左手写字硬被掰过来用右手写字?记不记得小时候老师家长叮嘱的要听老师的话,不可以乱讲话?记不记得因为自己的答案跟标准答案不一样而被批错?反正我还记得因为这些事情一次又一次的被罚抄课文,至今我还能说出那些课文的一二三四呢!“仁”啊!你怎么就那么脆弱?我们一直说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可是为什么我们只学到了“含蓄”,没学到“仁”呢?我们对待幼小孩子的教育就不能用一点点“仁”吗?我们将他们的棱角磨平,将他们的创新意识封杀,真得无法想象要是有一天中科院的院士们都不再是本土化培养的时候,我们该向谁哭泣!
(二)
说起历朝历代的“文字狱”,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说白了,“文字狱”也好,“文革”也好,都是思想的禁锢。正因为这样,今天的社会以开放、自由来标榜自己,可是,我们看到了什么?食品价格说涨就涨,涨得人也只有瞠目结舌的份,老百姓都说这工资咋就涨不过它呢?都说人民币升值,可老百姓看看市场价格只感到手上的钱在一天天贬值,身边又有几个人没在那里叫苦不迭,说是日子越过越难。可有意思的是新闻里那些接受采访的老阿姨们个个笑容满面的回答说“完全可以接受,可以理解”。哟,这变得也忒快了吧!记得几年前出租车起步价涨价也是一片哗然,新闻自然是要采访采访市民,听听市民的意见,我朋友的爷爷有幸接受了采访,他老人家很老实得就说“这出租车起步价怎么能说涨就涨”转了一圈,听下来就一个小青年表示赞同,老人家也就很踏实。可诡异的是晚上新闻里播出的采访片断愣是同意声一片,他们那片采访下来其他人的话都被剪辑了,就剩下了那个赞同的小青年,敢情他是主菜,其他的十来个不过是辅料而已——连配菜都算不上!
还有一件事儿,我们家附近政府在施工之中,说是要建成一个商业中心,这点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半夜11点还有工地的施工声音却是真真切切的,人家是夜半歌声,咱这是夜半机声!不仅如此,早上不到6点又开始不知疲倦的新一轮作业。忍无可忍之下我们投诉给媒体,说是等电话回音,结果却是电话至今没有,作业却还如旧!不过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哪天没听到,我还睡不着呢!
上面几则说明什么?“仁”离我们的社会还有距离,我们的社会缺乏的“仁”不仅仅是对老百姓生活的关注,更是对不同声音的包容,说白了就是想听好话,舒心话,我们创造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温柔的压制了“不和谐”的声音,这不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么呢?我们过去总是说封建专制不给人说话的权利,今天呢?你有又说话的权利,但我也有采不采纳的权利。
(三)
我们常以自己的五千年文明而自豪,可尴尬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历史见证却正在一点点被我们殆尽,最典型的就是长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北京人很自豪的指着一段残墙断瓦告诉你这是北京城仅存的一段古城墙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对于上海,恐怕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好像上海是一座没有昨天的城市,然而老上海们可以跟你细说在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畔发生的一个个曾经的故事,告诉你这里曾经林立的厂房见证着昨日的上海。然而现在面对苏州河畔的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的建筑,我再也感受不到昨天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就好像上海生来就是那么现代。挤在高楼大厦中的旧厂房、旧仓库显得那么不和谐,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被拆迁的宿命。苏州河畔的房价节节攀升,怎么说这地段也是香饽饽,谁又忍心让这寸土寸金的地方被一帮破厂房、破仓库占着呢!至于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这里存在的人物,就让他们随着苏州河向前流逝吧。
上海的昨天在一点一点淡去,10年前我住的石库门被拆除时我就明白了。说起石库门,老上海就会跟你聊起当年市中心被石库门包围的盛事,那个时代是属于石库门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上海的黄金岁月,然而正是这些见证上海过去辉煌与屈辱的建筑早已被推土机推倒,原址上建起了房价高得惊人的公寓——市中心地段自然要派上大用处,为此“贴心”的政府开辟了新天地,建起了真不真假不假的仿石库门,可是徒有其表,石库门被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