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扼杀了这朵盛开的花

是谁扼杀了这朵盛开的花

衰宗杂文2025-03-29 20:51:47
就是在2007年5月17日这一天,安徽阜阳市一所中学,一个名叫石方圆的七年级女生,因为期中考试成绩有所下滑,被自己的父亲打骂,一气之下,喝药自杀,再一次因为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上演了一出令人怵目惊心的
就是在2007年5月17日这一天,安徽阜阳市一所中学,一个名叫石方圆的七年级女生,因为期中考试成绩有所下滑,被自己的父亲打骂,一气之下,喝药自杀,再一次因为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上演了一出令人怵目惊心的悲剧。
这个年仅13岁的女孩,在家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在学校是一个很受同学尊敬和老师喜欢的学生,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好,品德也很好,为此,在班里被推选为团支部书记。只是性格有些内向,不善于和同学交往沟通。然而,就是因为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有所下滑,一向粗鲁的父亲在几天前开家长会得知自己的孩子的成绩后,回家对她责骂和殴打,经过几天痛苦的选择,她竟然采取了极端的做法,喝药自杀,走上了不归之路,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匆匆告别了她的人生的舞台。
类似这样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在我们的国度可谓是屡见不鲜了。痛定思痛,我想是谁扼杀了这朵盛开的花?谁该为这幕悲剧买单?作为该事件的始作俑者的家长,无疑要承担巨大的丧女的悲痛。然而,仅仅把责任归结到死者的父母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不用说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悲剧发生,所以,作为事件的知晓者,出于对更多学生的成长尽责,从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看待发生悲剧的原委。
说到底,类似于这样悲剧最大的幕后凶手就是当今的社会。不妨来首先分析一下这位家长之所以有如此粗暴简单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原因。众所周知,当今的社会盛行着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作为衡量一个子女(学生)好坏的标杆。学习成绩好可谓是一好百好。至于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都是次要的。在这种社会观念的重压下,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到小学到高中总是不惜重金,舍近求远去择校,总认为上学要上最好的学校,这样就离大学的门槛近了,就有了踌躇满志的人生未来了。所以,一心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一心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很多家长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要求孩子参加奥数、写作、英语之类的补习班,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几乎被侵占完了。无独有偶,我有一个同事,他的女儿在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上高三,成绩一直很优异,然而,临近高考了,她无法承受家长长期以来对她的过高要求,以至于精神崩溃,不得不休学在家。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个社会确实是到了病态的地步。
据说,石方圆的母亲没有工作,全职家庭主妇,父亲依靠开车跑运输来支撑这个家庭。不难想象,像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长更是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孩子的学习好坏是她今后能否立身的依托。
由此看来,追究这场悲剧的发生的根源,社会就难逃其咎了。然而,社会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要叫社会承担责任,无法明确责任的主体。所以究责还不是不了了之?其实,社会之所以呈现出病态,症结还在于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和规范。毋庸置疑,政府很多年前就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举措。然而,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该考试的考试,该补课的补课。素质教育只停留于口头上,搞几项面子工程,开展几项活动,拍摄几张照片……真正落实在教育教学之中的又有多少?说到这,基层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又要叫苦连天了,别人都重视应试教育,搞形式上的素质教育,而我们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没有条件,另一方面家长还以为学校“不务正业”,到头来还是要吃亏的,影响学校的考试成绩。应该说,学校的苦衷不是没有道理。
难道这样病态的社会就无法治愈了吗?以我一孔之见,要根除病根,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确立以全面的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一套选材新机制,废弃社会以考试成绩择优用人的标杆,废止现行的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在现实社会中的残存的恶瘤,是导致积重难返的教育公平问题根源,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凸现。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国人的沉沦和麻醉的心态,呐喊着要救救孩子。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日,我也要向政府和社会呼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国家兴旺的基石,救救孩子!
2007年5月17日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