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鼓响时
公门得休静,禅寺少逢迎。任客看花醉,随僧入竹行。归时常犯夜,云里有经声。——鲍溶《题禅定寺集公竹院》老满三世客驱车去宝通禅寺拜谒一空法师,归来便得一画,今阅知,心底是不悦的。俗世中的三闲客,“拜谒”法
公门得休静,禅寺少逢迎。任客看花醉,随僧入竹行。
归时常犯夜,云里有经声。
——鲍溶《题禅定寺集公竹院》
老满三世客驱车去宝通禅寺拜谒一空法师,归来便得一画,今阅知,心底是不悦的。
俗世中的三闲客,“拜谒”法师,会不会是个由头?若自真诚,自当徒步远道而去。纵然盛夏流火,也得衣冠整洁。且看那画中三人装扮,休闲得很。且看寺外泊停的黑壳虫,富贵得很。虽则,佛家以宽容仁慈为怀,虽则,内涵比外在的东西重要,但还是替三楚第一佛地——宝通禅寺不悦。或许老满是想表达那种超然脱俗的东西,是我的理解偏执或者狭隘。也罢,看官和香客一样,允许各自有各自的心境。
禅寺本是隐匿红尘的地方,特别是有着1600年历史的宝通禅寺,更是历世清静佛刹。与其说是老满那三闲客纷扰了我的心情,不如说是画上的那个送客的“一空”法师惹瑟了我。法师于俗世中的“拜谒”者该是一副什么形象?是着了青衣或披了袈裟又或如弥勒佛一样袒胸露乳般的样子?其实我心里也没个具体的“形象”,就是对那“送客者”心怀涩意。
由禅寺想到僧人,想到“行修古松林,月照半间屋”的诗句,心中的“苦”,如莲花开落般徐徐漫起。佛普渡红尘众生,法师白日开坛讲禅,早晚撞钟敲鼓诵经,这是禅寺最理想的续延方式了。所谓传播,所谓传承,一旦染指红尘,就不再是理想中的那个样子了。
俗世中的闲客,或许是怀了一腔诗意来的,不为山水,不为还愿,只为安禅。又或许是在平日修行中遇见了“不解”,所以才去叩响禅寺寂沉的门环,拜谒早已约好的大师,寻求“解惑”的密码。
说来说去,终究是我观画道行太浅,不解其中意,自寻了烦恼。
关于禅寺的诗句,唐代鲍溶《题禅定寺集公竹院》我最为欣赏。画家老满还晓得暮鼓响了,世客也要归了,送客人也要做功课了。
因为偷得半日休闲,且放下公务,把身、心安置在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禅寺当然是最好的去处了。禅寺本是极少逢迎客人的地方,来了稀客,僧人自当以诚相待,任由贵客花下息影。
寺内竹露荷风,清香袭人,醉了心,醉了情,忘了红尘,忘了时辰。如此行走,无需山穷水尽,无需坐看云气。所谓“云卷云舒”,不过是闲得慌张的诗人凭空捏造的一个梦境。如若随流识得这世间真情性性,所谓悲喜欢,所谓忧愁,又算得什么呢?故说:“无喜亦无忧”。
暮鼓响时,方知时辰已晚。红尘梦醒知自归,归去,归去,不如归去,不如乘风归去,风中,有木鱼惊动的声音,云里,有经书翻动的声音。
时下夜深沉,文字流淌出来的闲愁与闲情,都是红尘惹的惑。老满作画本意说不定纯属“消遣”,哪有想到我这个肉眼凡胎自酿出这多烦恼。今晚,不诵经,不参禅,不打坐,就临摹: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匆匆韶华 幽怨几许
下一篇:心有善意,便途遇天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