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清欢轩

夜访清欢轩

简缄散文2025-03-26 11:02:17
秋去冬又来,室外的天气已经渐渐转凉,让人感觉冬天真的来了。这样的季节,总会让人去追寻一丝馨香的温暖,我亦不例外。为能重温心中向往已久的人文暖流,赶在上个周末,我专程去了趟常熟,叩访我的大学恩师——沈潜
秋去冬又来,室外的天气已经渐渐转凉,让人感觉冬天真的来了。这样的季节,总会让人去追寻一丝馨香的温暖,我亦不例外。为能重温心中向往已久的人文暖流,赶在上个周末,我专程去了趟常熟,叩访我的大学恩师——沈潜。
一直以来,承蒙恩师对我有情至深的关怀与鼓励,使我的人生之路多了一份信心与寄托。恩师每次的来函、来电,于点滴的关怀中,充溢着一种人文热度,让我倍受感动。今冬岁末,恰逢恩师的新著《黄宗仰传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集《书生吟唱》也将付梓,我有幸先睹为快。
对于恩师的两本新作,个中的缘由与滋味,也只有恩师自己可以体会。前者写的是近代佛界奇士黄宗仰,恩师为此先是花了10年的时间收集整理,最终出版了《宗仰上人集》;此后又积10年之功,以甘坐冷板凳之精神钻研思考,于今秋出版了《黄宗仰传论》。至于后者,用恩师的话说,这些文字与当下所谓的学术无关,不过是率性由真的个体化情感书写,“仅仅关涉个人成长岁月中的情感沉淀与绽放,定格在一定时间、空间的日常化记忆,……却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生命元素?”恩师真为难得的性情中人,举凡身边的亲人、老师、学生,都有其细微周至的关照,内里传递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而我,对于恩师却一直充满着愧疚。走出学校几年来,未能在恩师的影响下有所建树,相反整天被一些俗事杂务缠绕着,为了生计,不得不在世俗的环境中周旋,淡化了与恩师的联系。比如前两年,恩师不小心脚摔了骨折,我也是事后才知,当恩师躺在病床之上,我也未能前去探望。两年多了,也从未登门拜访,聆听教诲,其中的感愧之情难以言表。对于恩师的近状也只是从一些零碎的消息中得知,校园网上关于恩师的信息报道我都会加以关注,对于恩师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我都会加以查找、收集,每每为他取得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与自豪,同时对恩师的崇敬之情也与日俱增。
如今,虽然久违了两年,恩师还是那么的率真、热情与人文。恩师的可爱就在于他内心的坚守,对文化的坚守、为人的坚守、本真的坚守,正是这些坚守,使他更容易让人接近,也更难以让人接近。在我看来,目下社会充斥着太多的纷杂与浮躁,而恩师的可爱在世俗的眼光里可能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事实上,正是这一看似格格不入的人生姿式,恰是对社会不良习气的一种讽刺或针砭。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当你掉进去了,在被染得五颜六色的同时,也容易失迷了本真,随波逐流也就成了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我总感觉有些累,为俗务杂事而累,为人情世故而累,累中让我有些害怕,害怕迷失了自我,因此我想走近恩师的书房——清欢轩,寻求一点宁静,一点率真,让久违的书香重新熏陶我。管它所谓的权势,所谓的金钱,所谓的虚名,我只要那种恒久不变的真性、真情。这次的虞城之行,我多少就是带着这样的思绪,去追寻一种喧哗外的寂静。由此,也想起恩师那篇《按一颗静心》的文章,正是这样的静,让他甘做20年的冷板凳,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默默积蓄着、沉寂着。
窗外寒风萧萧,细雨绵绵。步入清欢轩内,热情依旧,人文依旧,处处洋溢着一种温暖。一杯清茶,伴着悠扬的《琵琶语》,我感动着,沉浸着。套用一句古语:风声雨声谈话声,声声入耳;茶香花香古籍香,清香怡人。环顾室内,熟悉的摆设,熟悉的书画,惟独壁间多了一幅老先生的遗像,那是恩师为了纪念去年过世的史学大师赵俪生教授。恩师与我介绍了最近几年的情况,同时把这些年学问人生的体会和我交流与分享,勉励我结合自己从事的经济学专业,在坚持业余创作中规划今后人生发展的路向,也嘱咐我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言谈间无不充满着感温的关切。
熟悉恩师的人都知道,在其一路走来的学问路上,曾得到过学界许多名望耆宿的关心与爱护,多年来因此珍藏了不少与前辈长者之间的往来墨宝。那几天,恩师正在补写关于赵俪生先生的一篇文章,电脑桌前摊着先生当年写的来信。恩师随手从书柜里取出一大叠书信,给我一一赏阅。看着这些已经泛黄了的墨宝,心里是说不出的兴奋。透过一张张,一页页笺纸,都是具有浓郁学术氛围的佳话,名单很长,份量更重,其中有赵俪生、华忱之、罗继祖、高平叔、赵朴初、盛成、王蘧常、郑逸梅、钱仲联、苏渊雷、戴逸、汤志钧、章开沅、唐文权、时萌等先生,正是这些学问大家的帮助与提携,给了恩师动力,得以潜心钻研。晚生亲眼一睹前辈的手迹,荣幸之极,也激动之极。
应恩师夫妇的盛情,那天我没有匆匆回去,而是留宿在了清欢轩的配套小书房,墙壁上挂着戴逸先生题赠的“清欢轩”匾额,一侧书架上满是文史哲的各类书刊读物,包括恩师的各地友人赠送的书。那晚,喝着恩师亲手为我调制的牛奶,我睡得很晚,但睡得很香,此时此刻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这个世界与我何干?我只希望自己的将来能有恩师的一半就足矣。以书为伴,以文会友,独步人生。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真正的学人总是如此的可爱,也许就在于他们的率真与纯净,而这又是现今社会稀缺的“资源”,正因为稀缺,才显示出他们的可爱与珍贵,如同恩师一样,总是给我一种莫名的感动与尊崇。
第二天,恩师示意我,书架上的书只要有我喜欢的,可以随意取走。看我有些迟疑,随即挑了几册赠我,然后依旧执意送我下楼,又陪我在雨中安排好车次,付了资费,点点滴滴,学生永远感怀不忘。在此,我想对恩师说,您是我的榜样,也是我的动力,希望您多多保重身体,少抽点烟,学生会在异乡永远地为您祝福,期待您更新更多更好的消息!
车子已经启动,嚼着肖老师(恩师夫人)亲手为我煮的花生米,我的思绪还沉浸在那书香飘逸的清欢轩……

2008年11月23日夜于怀谷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