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一只眼睛看李白
最近不知道受了谁的“毒害”,稍稍闲暇一点的时候就忍不住要舞一点文弄一点墨。而且不说别的,变着法儿地就是喜欢拿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个大腕级的人物说事。其实也没别的意思,就是总觉着与其让这些在历史上总是“一
最近不知道受了谁的“毒害”,稍稍闲暇一点的时候就忍不住要舞一点文弄一点墨。而且不说别的,变着法儿地就是喜欢拿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个大腕级的人物说事。其实也没别的意思,就是总觉着与其让这些在历史上总是“一本正经”的人物就这么保持不苟言笑的“英雄本色”,还不如想方设法地让他们的形象尽量鲜活一点,真实一点,也可爱一点。毕竟人家在历史上的真正面目是没人见过的,何必硬要把人家一味塞进类似“纪念堂”式的精深象牙塔里令后人们敬而远之呢?在下不才,进来连续拿白居易、李贺、岑参、李益和苏轼“调侃”了一番(其实内心深处对他们还是深为敬重的)。虽然免不了有“掉书袋”的嫌疑,但自以为比起那些脑满肠肥不学无术,或是自视甚高见谁“灭”谁之辈来还是很有现实借鉴意义。——不管怎么说,喜欢学习总不是过错吧?换一句稍稍通俗一点的话来说,也就是提倡“学习兴趣化”;再怎么高深晦涩的文化学术,只要用一种积极向上,而且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对待,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并大感乐趣的。见笑!刚才那些不过是在下的一点肺腑之言。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管在什么专业上都难免学习过程漫长而痛苦。既然这样,让自己时不时快乐一点又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呢?学习也好,生活也罢,只要不是滥竽充数荒废青春,应该多少还算是态度端正,耳聪目明的人。在这个问题上,现在有请“本期主人公”——号称“青莲居士”的唐朝著名“文学青年”兼“第一古惑仔(北大博士李零语)”李太白同志隆重登场,为今天在下的一番妄言诳语现身说法,以正视听。
公元701年,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个当时并不怎么显眼的男孩来到了这世上。他大约5岁时,全家“移民”到了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男孩的父亲名叫李客,是一个不求禄仕而且家境富裕的商界成功人士;他的儿子也就很自然地在衣食无忧的优良环境里一直顺利地成长到了青少年时期。这个男孩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启蒙教育极其成功。稍稍长大一点了,就学会了仗剑任侠,想出去监视“外面的世界。”《与韩荆州书》说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倒!还是个杀人在逃犯)”(《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也用“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其风度。到了很久以后,早已饱经沧桑的他和在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不用再说了,这就是我们英雄可爱的李白同志。他的成长历程也许有点荒诞不经(甚至还有命案在身,可见当时的治安确实很不让人省心),但绝对是成绩优秀,身体健康。用今天的话来说,纵然“德智体美劳”没有全面发展,起码也具备了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切潜质,堪称素质教育的典范楷模。除了学习和锻炼,他的精神世界也并不苍白,那就是他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比如《感兴八首》里就有“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这样的记载)。到了18岁时,李白开始理论结合实际,隐居进了大匡山。开元12年(公元724年)秋,渐渐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他干脆走出大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可见他不光是有内秀,外形上也绝对算得上是帅哥一个(如若参加“快男”之类的比赛,估计可跨越时空,和晋朝的嵇康有得一拼)。到了开元15年(公元727年),他娶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正式加入了“高干子弟”行列。3年过后,这位生性好动的李白同志又耐不住寂寞,由南阳启程入长安寻找政治前途,这时他正好30岁。
从他青年时期的经历看,李白尽管博学多才,但生性放荡不羁。在崇尚为人谦恭有礼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性格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果然,初入长安不久,李白再次干起了老本行——隐居。不过这回他选择的居所不是默默无闻之地,而是著名的终南山;在这里与其说是隐居,还不如说是和长安城里的权贵名人结友。终南山是通往官场的一条捷径,隐士们“隐”得出了名,顺顺当当就戴上乌纱帽扬尘舞蹈起来。李白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20年(公元732年)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在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到处大搞徒步旅行。4年以后,他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任城寓居时,曾和孔子的37代孙,政治大款孔巢父等人在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宁杭;所到之处,作诗无数,诗名远播。毕竟那是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最后李白同志终于如愿以偿,动静大得把京城里的天子也给惊动了。天宝元年(公元741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供奉翰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从李阳冰的《草堂集序》里不难看出李白同志当时受到的礼遇是何等的隆重。他进京的时候颇为踌躇满志,著名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李白有心大干一番事业来报答唐玄宗的知遇之恩,但“性格决定命运”的真理很快就在他身上应验了——宫廷权贵们对他百般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可见这他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看似运交华盖而实则凶险万端。不到3年,李白就命令回家休息。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只有一年,但总算让他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出京以后,李白一路东行。在洛阳他认识了杜甫,后又和杜甫、高适一起畅游中原大地,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生活。随着当时的政治形势每况愈下,一贯无忧无虑的李白同志开始对国家越来越不明朗的未来感到忧虑。因为思想变化加之曾饱受权贵迫害,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