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计划生育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下泻杂文2025-04-25 18:29:50
计划生育的存废是近些年学术界的争论话题。生育因为涉及到人的权利,具有适度的敏感性。劳动力红利的经济学概念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人到哪里去了,经济发展怎么持续,人口老龄化的人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经济
计划生育的存废是近些年学术界的争论话题。生育因为涉及到人的权利,具有适度的敏感性。劳动力红利的经济学概念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人到哪里去了,经济发展怎么持续,人口老龄化的人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经济学问题。
这些问题的经济学解决方案使得开放计划生育,允许二胎的意愿在不住的酝酿。
让我们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的初期是为了提高人口质量设定的,而非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农村人口由于没有养老保障,为了预防自己失去劳动力之后的生存危机,便天然的衍生出养儿防老这个习俗。而城市人口因为生存压力或者高智商人群受教育年限制约,生育率天然较低。这就产生了人口的“逆淘汰”现象。
为了提高人口质量,我们国家开始了大面积的优生优育普及,将存在自然缺陷的婴儿胎死腹中,残障率大大减少,社会养育成本大大降低。又因为独生子女,保障了资源的获取,使得教育等资源能够有保障的投入到下一代的培育中,人口的自然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大大增强,促进了人口质量的提升。
关于减少人口减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我们可以从粮食问题上证伪。在商品经济的前提下,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对粮食的替换比例是巨大的,如高铁换大米。粮食的稀缺性也是可以证伪的。在资源配置下,资源的流动方向与资本是相关的。在不考虑社会学的伦理公平的前提下,某些国家可以用更高的价格获取既有的所有粮食存量。
这就是说,计划生育的本质是人口的优选。而非资源环境压力所迫。就是说,我们的实行目标与马尔撒斯的理念完全不同。
富商和官僚的超生现象是事实上的违法,但因为他们的违法成本具有可承担性,且符合人口优选论,事实上是被默认的。这个比率越高,人口的初始质量也会越高。
至此,经济学的角度看,计划生育完全符合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用最少的资源获得了最大的产出,减轻了社会压力。失去劳动力的旧有的一组人,因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天然的拥有最低生活保障,不存在养老问题。你的过去的生产力通过养老金的形式部分的储蓄了下来,保证了基本生存。
人生而平等。
在农业社会,粮食和土地是既定的,为减轻压力自然的计划生育事实上存在于某些既定的地区。如云南某少数民族地区,因耕地受限,每家自然的生育一男一女,达到便不再多生。社会学上讲,是人的自我牺牲。因为任何种族天然的有着一女,达到便不再多生。社会学上讲,是人的自我牺牲。因为任何种族天然的有着扩张的冲动,而扩张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物种自身的繁衍。人类的几何繁衍自然的解决了养老的问题,因为抚养的成本很低,老人将房屋土地在子女间的再分配使得子女亦有利益的获得,孙辈的初始抚养在给予生存资料的基础上解放了成熟劳动力,所以形成了尊老爱幼的道德。人类的一切道德其实就是各方的利益博弈,当达到了均衡的行为,可持续的存在,就变成了道德。如果生产力达到了可以满足所有个体生存的境况呢,我们假设粮食和水的价格便宜到每个人都愿意无限量的接待路过自己家一时不方便的饥渴的路人的时候。生存变得无意义,一切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人的发展过程。有人喜欢开车,就去开车,开腻了可以直接离开,因为他的个体是自由的。有人喜欢种地,就去种地,他的付出是自己喜欢的,他甚至可以不需要收成,因为他需要的仅仅是种地这个过程。那,价值如何衡量?生产力无限扩大,产品的价格就会无限降低,一粒米和一辆车的价值相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再来计量价值,因为复杂机械劳动取代了简单手工劳动,运筹学和3D打印甚至使得生产时间和原材料也是渐趋于零。这时的价格计量单位是什么呢?是能量。物质以能量的不同形态存在,能量消失,物质静态消失;能量存在,物质以物质和反物质的形式存在。
人类以能量体出现时,获取最大能量的方式就是能量体的自我扩展。就是开放人口繁殖。或者说是自由意愿增值。自由人与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才是构建最终社会的基本元件。
也就是说,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计划生育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