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教”真的有效吗?

“易子而教”真的有效吗?

和衣杂文2025-03-23 07:26:23
《三湘都市报》曾经在《变形计之网变》播出结束后,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孙云晓表示,他非常赞成通过互换来体验别人的生活。古人有“易子而教”,全新的交换方式非常适合青少年的发展。而现在《变形
《三湘都市报》曾经在《变形计之网变》播出结束后,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孙云晓表示,他非常赞成通过互换来体验别人的生活。古人有“易子而教”,全新的交换方式非常适合青少年的发展。而现在《变形计》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非常有借鉴意义,是中国青少年教育中一次非常好的尝试。
然而,“易子而教”真的有效果吗?
网变讲述的是城市网瘾少年魏程与青海农村少年高占喜的7天交换故事。从片子里,我们看到魏程的巨大变化:从辍学到重返学堂;从对亲情麻木到为亲情流泪、为亲情下跪;从花父母的钱如流水,到挑水割麦干苦力……显然,魏程是一个心地善良、孝顺可亲的孩子。环境的变换使魏程性格里担当、纯朴、务实、敢为的一面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而高占喜,则从偏僻贫穷的青海农村走向了繁华热闹的湖南长沙,经历了梦一般的都市生活,最后又回到乡村的土地上过自己的农劳生活。这次交换中,我们看到魏程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暂时戒除了网瘾,还告诫别人上网玩游戏的坏处。而高占喜,也许从一开始就很明白自己的角色,他只是城市里的一个客人,所以趁着这七天,尽情地感受了都市的富裕生活。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在城市里的一次次的落泪,我们可以猜想到他内心深处受到的一次次震撼,然而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无从问起。高占喜本身是一个很上进、好学的孩子,所以,我们认为他的身心是健康的。那么,这一次的“易子而教”,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魏程。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易子而教”的效果不应只表现在易子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易子过程结束之后的表现。我专门去网上查了魏程拍摄完《变形计》之后的生活变化。结果不免让人失望。湖南当地媒体专门回访了魏程,发现这个在镜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少年,又迅速回复原样:迷恋上网,吸烟不断,很不想去学校,和父亲的关系没什么改变。
魏程的归位让人觉得“易子而教”无非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童话故事而已。
早有心理学家预测,网瘾和毒瘾一样,很难戒掉。虽然魏程在短时间的环境变化下产生了心理冲击,但如果长期环境不变,7天之后他不会产生和以前太大的偏差。那么这7天的意义何在呢?“易子”有用吗?这7天至少让他学会了感恩,也让他重返了课堂,还让他改善了和家人、和同学的关系。所以,问题应该在于“易子而教”结束以后的长期工作与环境影响。
马克思哲学指出:人性观和人的本质观直接制约着人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充分肯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遗传和变异在劳动和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十分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他们在评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观点时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性观的。
显然,他们的理论证明了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的,因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所以,当魏程从贫穷的山村再回到自己原先优越、富裕的环境时,他的性格就回来了,性格又导致他的行为的回归。最后一天交换的镜头中,当我看到魏妈妈在进电梯时,主动要帮魏程拎行李包时,我就有种隐约的担扰,“惨了,这种宠溺的行为迟早会让魏程变回原来的样子。”母亲在见到重逢的儿子时会有这种表现,理所当然。但事实上,魏程是一个很担当的孩子。当他在农村,面对着需要照顾的父母,无力的家庭时,他的责任感让他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尽管他能做的很少,但他一直在尽力做。然而回到城市自己的家中,父亲与母亲同样是比较成功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一直很独立、很强势,不需要他的照顾,只会一味地管教他,控制他。所以才会导致他叛逆的行为。
马克思说过“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这个所谓的人性,不仅表现在对人的个体尊重上,更表现在对人的性格扶助上。所以,最完美的结果应该是魏程父母借着“易子而教”的活动结束时,趁热打铁,不仅去肯定魏程的改变,还要反醒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教育方式,跟着魏程一起改变。孩子的错误不能全责怪到他自身一个人身上,父母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不要一味期待着孩子去改变,却不改变自己的任何行为与想法,这样只会导致孩子的改变前功尽弃!
所以,“易子而教”,是否有效,还待日后观望。
标签
相关文章